当 (d) 编辑无法处理材料且媒体可能性变得不可能,以及 (e) 用户在材料和解释上都不知所措时,编辑和用户角色的改变也会出现问题。用户在创建版本时必须具有一定的意图,他目前已经成为专家。然而,最近提出的由于媒体普及而应让非专业观众越来越多地能够阅读版本的观点却无法以这种方式实现,甚至因新的可能性而变得荒谬。
因此,媒体领域的变化具有两面性,反过来也或数字版本走上媒体误入歧途的危险:新媒体和技术促进了数字版本的可能性,使它们呈现出动态交互、解释性开放的知识存储库的形式,但与此同时,如果用户没有应对和解释(丰富性)的策略,它们也面临无法访问和对用户无用的风险。信息和语境的网络化也使得版本的视觉和内容框架因其开放性而变得更加不明确。[31]
2.2 材料变形:材料语义学与物质性
早在 1997 年,Gumbrecht [32]就呼吁“集中研究物质现象学”,因为将文本与文本载体(文献)分离会导致其附加信息和解释的丢失。这些都是“文本非物质化”的形式或“文本阻塞形式” [33],必须予以抵制。通过捕捉文本源的物质性和媒介性,其原始的历史性变得有形——这是编辑工作的主要目的。对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被称为“部分[…]跨文本性”或“跨文学性” [34]。
因此,近年来,编辑们更加重视主题的物质性。物质问题和对物质性的 阿尔巴尼亚电报数据 兴趣现在已成为编辑理论讨论的中心,因此已经出现了关于物质转向[35]和新或物质语言学[36]的讨论。这种语言学物质性范式的取向强调捕捉物质性的语义性或(文学交流)意义,即h.文本的非语言和副语言物质媒体对象属性。[37]由于这些都是文化依赖性和惯例性的,因此它们的不断转变过程可以被同步和历时地捕捉到。例如,中世纪手稿的物质性,被理解为一种文化载体,也提供了有关文本情况的信息,即h.文本的功能、文本在生活中的位置以及文本的文学历史地位。[38]此外,所呈现的传统承载者的背景[39] ,即h.排版[40]以及诸如缩略图、标题或标记符号等设计和结构元素对文本的接受有决定性的影响。[41]与此同时,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文本发生学的重建,这相当于“转向生产导向” [42]。在这个»跨语言学« [43]中,存在着一些编辑语言学和接受分析的潜力,仍有待于通过数字编辑实现来开发。[44]
物质范式在编辑工作中的运用,导致了实践上的多种变形。版本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完整和越来越精确。其症状是将传真件设定为“版本的中心”,使其不再仅仅充当“控制工具”。[45]从方法论上讲,一种“纪实客观主义” [46]已经发展起来,它有助于捕捉以媒体和材料为代表的各种传统材料的历史性。然而,由于不加思索地寻求文本的意义,文本中包含的物质性越多,版本就变得越朴素和毫无意义——正如编辑评论家所判断的那样—— [47]而且,由于信息的过剩,这个概念越快达到极限,必须重新考虑。[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