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犯此罪。凡事皆有度,
这是 人们经常谈论但从未实践过的一个观点。
(让·德·拉封丹,《凡事皆不得过度》[1])
存在的激情与我们自身的不足、他人的不足相关,这些激情可以转化为要求、欲望,也可以转化为主张、对他人的缺点的谴责。灵魂的激情将主体引向彼岸,以一种“自杀式运动” [2]引向绝对的他者。存在着仇恨的激情,无论是谨慎的还是无耻的,这也取决于我们给予这个“他者”的一致性:外国人、政客、知识渊博的人、邻居、病人......
如果有必要的话,当前的情况很适合提醒我们,驱动力而不是本能支配着说话的存在,“除了说话的存在之外,没有无意识。在另一些民族中,[…]则是一种本能,即他们知道自己的生存意味着什么” [3]。主导这个主题的并不是生存的趣味,而是他的享受场景:不惜一切代价。
言语存在中调动的知识经历了各种化身,能指的激情 巴哈马 WhatsApp 号码列表 处于危险之中,使得他者、伙伴成为各种强度的热情之地。偶尔,这是一种谨慎的激情,寄托在清醒的幻想中,但却可能很固执。显而易见,有时喧闹的激情不再将主体驱逐向他人,而是驱逐到他人之中,或驱逐到反对他人的深渊,或驱逐到他不存在的深渊或驱逐到他过度的重压之下。
我们知道了《爱之病》、《死亡之病》[4],这一期探讨的是激情见证的他者之病的逻辑问题……
当欲望被调动时,激情就会渴望、威胁或驱逐。无论是恨还是爱,当未知与知不再限制情感时,就只剩下一步可以到达死亡驱力的致命边缘了。将“不存在的他者” [5]重新定位到“一个事物被设定为半存在特征的领域” [6]也许是更有价值的激情、拉康式的激情 的状态?
[1] Fontaine (de la) J.,《凡事皆不得过度》,《Fables de la Fontaine》第二集,1678 年,可在网上查阅。
[2]参阅É.洛朗论安提戈涅:洛朗·埃,《宫廷爱情的诡辩》,《自由事业》第46期,2000年10月,CD-ROM版,巴黎,EURL-Huysmans,2007年,第166页。 11.